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学校主页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 正文
职业教育改革关乎中国走向
作者:张晓彦     时间:2014-03-25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身处制造业转型关口的大量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遭遇着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困境。毫无疑问,只占高等教育知识结构10%比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于滞后,导致了上述“尴尬”的存在。

  对此,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并非没有被触动。3月22日,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样的改革,对于饱受高级技工稀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也算是一个略显遥远的福音。

  中国过去几十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何种说法,都不曾忽略中国规模庞大并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的要素。从2010年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来看,中国凭借庞大的人口数量,在劳动力的数量上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构成了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劳动力素质层面看,中国只能排在G20国的第18位,所公布的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劳动力素质高是占据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的基本条件。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二战之后德国、日本双双实现“经济起飞”,劳动力素质高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此次论坛上,紧随鲁昕副部长发言的是来自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荣誉主席罗兰·贝格,他在解释欧债危机背景下,为何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仅为7%,而法国、意大利则占到了30%~40%时,提到的正是德国特有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在欧洲,甚至在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能赶上德国。

  贝格提到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参与到企业的实习工作中去。

  事实上,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潜在模仿对象正是德国——尽管贝格告诫中国不要照搬照抄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鲁部长的说法,中国未来的职业教育改革将以就业为导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今后,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校长和企业CEO可自由转换身份,打造灵活的办学体制。

  将企业与学校进行对接,以企业需求为主导,进行学生的培养,这一方向理应得到坚持。尽管在改革的途中,人们过去轻看“职业教育”陈旧的观念还将会继续出现,但只要市场的效应得到展现,职业教育的改革就会尝到甜头。可以预见,只要市场能够充分发挥效力,就不必担心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照搬德国,而只会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另一套体系。

  职业教育的改革并非涉及政治,但青年人群失业现象却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以非政治的方式消除政治危机,以教育层面的改革推进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可谓重大。在这进程中,教育部所要恪守的正是下放对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和“指导”,让自身从一个“指导者”转变为一个“监管者”,从而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扫清根本性的障碍。

Baidu
sogou